近日,有群眾向百姓問事欄目組反映:“他們與‘豬’為鄰,苦不堪言”。接到問題反映后,我跟隨百姓問事欄目組工作人員一同趕往黃蜂小區了解相關情況。
黃蜂小區位于丹鄖路,緊鄰市糧食儲備庫,常住人口100余戶,居民反映小區有人養豬,而且規模不小,因此產生的氣味給周邊居民帶來了很大困擾,多年沒有得到解決。在路上,欄目組工作人員簡單介紹其了解的基本情況。
聽到介紹,使我想起人民日報的發聲:拆了養豬場,生計咋保障,以及近期網上因物業禁養寵物而引發的各種爭議。
深秋的丹江口天高云淡,微風拂面,半樹的黃葉,一地的金黃。
走入小區,難聞的氣味襲面而來。緊挨居民樓而建的豬舍圈養有13頭膘肥體壯的豬,滿地的污穢,豬因搶食時而發出尖叫。豬舍外完全暴露的排泄物蚊蟲飛舞,氣味難聞。
“簽完合同,裝修入住時聽到有豬叫,才知道窗戶外面就是養豬場,除了早晨與半夜的豬叫聲使人難受外,豬場散發的臭氣,也使人苦惱”。陽光透過緊鎖的窗子射入客廳,看中房屋距離學校近而搬入的謝女士,此刻向我們訴說著她的“遭遇”。
謝女士并非特殊的一位,自諷“與豬為鄰”的小區居民看到欄目組的采訪,聞訊而來,訴說著各自的“糟心事”。與謝女士一樣,很多居民因考慮孩子上學方便而搬入,卻不得忍受這難聞的氣味。
“豬舍的清掃氣味更濃,環境不好對身心健康有影響,小區養豬會傳播疾病”,居民拋出各自的擔憂。
據了解,面對居民的多次投訴,市畜牧獸醫服務中心、市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局等主管部門采取了一些措施,但僅僅停留在口頭規勸、解釋,以及簡單的一紙整改通知上,并沒有跟進問題地解決,致使效果不理想、群眾不滿意。
返程的路上,天藍水碧映入眼簾。想起的卻是,緊閉的窗戶阻擋了秋景之美、空氣的流通,卻難以阻擋難聞的氣味。小區內一人養豬,個人受益,上百戶居民“遭殃”。這不是生態環保和民生兩難的問題,如果主管部門拆掉豬舍,以補償、減損等方式幫扶該養殖戶,引導他轉換思路,遷移養殖場地,引入生態環保的新型養殖方式,將實現環境、民生與產業的三不誤,還黃蜂小區居民一個安靜祥和的居住環境。(魯杰)